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

從未養成的習慣

覺得好像被制約了一樣,每到打網誌的時候,都是難過的心情。

曾經也是熱愛寫作的,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,寫一寫、打一打字,總是會無可抑制地淚流滿面,就好像文字之於我已經是憂傷的象徵,再也褪不去的深藍色澤。

現在窗外傳來了奇怪的食物香味,讓人有點作嘔。也有可能是生病的緣故,覺得提不起勁,這才發覺房間的燈光昏黃,原來是忘記叩叩叩三次開關調整到最佳亮度了。或許這是我寫東西的壞習慣吧,思緒才會如此不連貫,如此跳躍。無怪乎我再也難以認真撰些什麼文字了。

又或許是因為,再也沒什麼可寫的對象。之前文學課聽老師說,文字有種神奇的魔力啊,你們想想,那些有名的詩人有哪個是真的追到詩中的女主角的?女主角就是不能追到,才有辦法給詩人源源不絕的靈感啊!在一起之後,就少了那麼點遐想的魔法。我覺得他說得真對。也就是為什麼人們說「距離產生美感」,有些人、事、物,就是因為觸及不到才覺得特別特別美吧。

這可能要探討浪漫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吧?要進入一個哲學性的思辨。但是因為我腦袋昏沈沈地有點想睡,大概也沒什麼辦法逐一以邏輯討論。只是一種感覺的抒發罷了。現在這個年紀,現在這個時代,隨意發想已經不再有什麼價值,因為理性當道,就像是回到了當初的啟蒙時代一樣。

想到十九世紀美史討論到的啟蒙與辯證,那些康德、海德格、拉岡還有好多好多的思想家,覺得無盡的欽佩。我總有一天會親自閱讀他們的著作的,拉岡大大我不敢保證,但是只要是德語編織成的篇章我都願意一字一句的細讀,因為知道那一字一句都曾也被無數的人細讀、辯駁過,就是這樣淬煉出讓人無法逼視的光彩。無法逼視的光。那令人無盡想念的光。

突然想起英文寫作的技巧free writing,指的大概就是我現在的狀況吧。有時候也覺得挺諷刺的,出產量最高的時候,最貼近思緒的形狀,就是這麼毫無邏輯的書寫。人腦真的是好神奇啊,有時我甚至想,這麼神奇的東西,真的有辦法以純粹理性的方式來驗證出來嗎?倘若某天真的有機器人能模擬得百分之百像人,他也會像人一樣,這麼無端地跳痛、隨心所欲地岔開話題、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回憶起過去某個無關緊要的片刻嗎?

又想到,當時在北醫聽神經外科醫師講課,看了許多真實的腦的樣貌正覺反胃之際,突然聽到好感動的話:「雖然現在我們對人腦功能的理解仍舊不夠全面,但正是這些未知的腦區,造就我們生命各自獨特的風采。」

就是這種時刻,讓我覺得再艱鉅的學習也不算什麼了。我想到薩克斯在他的書《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》、《火星上的人類學家》裡諄諄引述盧力亞的話與其思想,wholism之所以比localism迷人的地方,應該就是它標誌了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吧。神經語言學也好,更廣泛的醫學領域也好,總之目前當道的實證科學,總是渴望獲得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結論,但是這對於人腦這個神秘的有機體而言,是真的有可能的嗎?以機械論來看待人體最大的奇蹟,是真的有可能成功的嗎?

心理語言學的實驗總是小心翼翼地控制變項,以排除可能干擾實驗的其他因素,但是真的有辦法排除得了嗎?像閱讀理解這種高認知的行為,是不是因此難以用實驗操弄來獲得客觀印證?每每想到這裡,就不禁覺得沮喪。但是我又想起周泰立老師說的,一個成功的實驗,就是操弄極其簡單的變項,來解釋複雜的現象,這是身為一名科學家所應當追求的。

對啊,要時時警惕自己,別好高騖遠,要潛心學習。要記得謙卑地看待每次成功,要記得努力從挫折和失敗裡學習,明確知道問題的根源,加以改進。原來這些以往看起來很八股的作文句子,是先人智慧的人生體會啊。人果然到了一定的年紀,就會開始感慨這個。

或許我真的不知不覺地成長了吧。明白了一些道理,但是仍要學習如何付諸實行。學業也是,人際關係也是吧。

不知不覺寫好多了⋯⋯也是沒什麼人會看,就當作是自己不定期地喃喃自語囉。